这个洞就是唐王洞,洞长2000多延长米,洞口至第一个出口的距离为320米。洞高两米许,越往里走越低。洞的墙壁用不规则的石块砌成,但此洞的上盖和下底完全选用天然石板精心砌成。洞壁两边镶有板石,间隔三米,交叉排列,用来放灯台或蜡烛。据考古专家介绍,这个洞过去有的地段曾发现过石凳、铁碗等物件。修筑此洞传说主要有两种用途。其一,僧人藏置经书所用。其二,人们为了逃慢避战乱所用。但此洞究竟修于哪个朝代以及何人所修,修筑此洞有何用途,史料没有详实记载。关于此洞的名字有两种美丽的传说:因为燕太子丹在此洞避过难,故称“藏王洞”。又因唐王李世民东征时,曾在此洞躲过雨,又称“唐王洞”。
传说1
太子丹避难菊花岛
公元前227年,夏历5月的一天傍晚,菊花岛南端临海的一座石屋前,一位宽袍博带、头戴紫金冠的王孙公子,焦急地踱着步,这个人就是燕国太子姬丹。
太子丹怎么会到菊花岛上来呢?原来,这是由于一件震惊华夏的大事引起的。
战国时代,秦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、齐七国争雄。这一年,燕国的邻国韩、赵两国已投降了秦国。
怎样能阻止秦国进一步向燕国扩张呢?太子丹没有和秦王商议。便派勇士荆轲和助手秦武阳,带着秦国降将樊于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。到咸阳假意献给秦王赢政,伺机行刺,不想武弄阳心虚胆怯,被秦王察觉。荆柯急忙抽出短剑向秦王行刺时,不料,秦王拔出佩剑,砍死荆轲,阶下的秦武阳也被武士砍为肉泥。
秦王差点死在荆轲之手,所以,恨透了燕国。于是就派大将王贲率重点,攻打燕国。燕太子丹亲自率军迎敌,结果一败涂地。燕王姬喜和太子丹只好带着残兵败将和一部分百姓离开都城,逃到了辽东。
后来,秦国派青年将领李信,穷追燕王父子,燕王软弱畏敌,不思抵抗,只是一味埋怨太子丹不该闯下这样的大祸,太子丹怕父王杀害自己,就带着几位亲兵偷渡大海,藏到了菊花岛的一个石洞内。
“太子别来无恙!”
太子丹听到外人的声音,刚想夺路逃走,来人已挡住了去路。抬头一看,原来是父王身边的三位近臣。
“自太子出走以后,燕王非常惦念,恐生不测,命我等三人探望问安”。太子丹一听这话,以为父王不再怨恨自己了,转悲为喜。忙将三位大臣让进石洞屋。三位大臣好不殷勤,一个接一个地向太子劝酒。太子丹只觉得头晕目眩,一头栽倒在地,三位大臣见太子丹已经醉倒,立即拔下佩剑,将他的首级割下来。
原来,燕王见秦军功势猛烈,竞不顾骨肉之情,派人以探视为由,用计杀死太子丹。将首级送往秦军大营。相传,太子丹被杀后,辽东地区5月份天空突降大雪,百姓传闻太子丹冤气所致。
传说2:
唐王洞的传说
唐王李世民跨海征东,因其雾天,所以,误在岛上登陆。一到岛上就遇见大雨,无处躲藏,徐茂功着藏王洞说:“这是当年燕王太子丹的藏身洞”。
唐王叹口气说:“太子丹进洞避秦,我进洞避雨。难道统一天下的唐天子竟不如他一个燕国的王太子?”
唐王话未说完,洞口“咔崩”一声就变大了,唐王和王后猫腰进洞才避过了这场大雨。由于唐王出洞时无意中用手托了一下洞上壁,此洞就再也没有恢复原状。据说,洞上壁至今还留有唐王托洞的手指印呢。后来,唐王洞的名字也就由此叫开了。